《辞书出版“李鬼”多》一文3月24日在本报文化新闻版刊出后,引起了社会关注。有关专家和一些读者打来电话或发来电子邮件,就辞书仿冒现象发表了看法。
辞书专家:
辞书出版准入制势在必行
“典,典范也。辞典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程,规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明鉴说。在他看来,辞书是一个信息密集的大系统,要求编者既有辞书学的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宽广的知识面。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断然编不好辞书。
编辞书也是一件苦差事,“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周明鉴说,辞书编辑不同于一般图书编辑,即使是资深的编辑也时常编不好辞书。如编“东”这个条目时,辞书编辑就会想到有没有将“南”、“西”、“北”这些条目收录其中,解释是否互相匹配。其他编辑一般不会这样考虑。“这就是出版辞书的出版社必须有专门的辞书编辑的原因。”
“辞书的工具书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家文化建设以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辞书如果有错误,质量低劣,危害远较一般伪劣出版物更甚。”周明鉴说。伪劣辞书对于正值求知旺盛期的青少年的危害不言而喻,对于原创辞书也是极大的伤害。据说,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是被盗版、被侵权非常严重的辞书,《新华字典》每年的市场要被盗版书抢走一半。
“辞书的真伪读者很难识别,因此辞书出版实行准入制势在必行。”周明鉴认为,优质辞书的出版不是靠市场竞争来决定的,而应同食品一样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中文教师:
仿冒辞书对学生危害大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师欧阳浩发来电子邮件,说他看了本报关于仿冒辞书的报道后感触良多。“我是一名中文教师,因盗版、仿冒辞书而引起的认错字、读错音等情况,多次在我的学生中发生,让我很是愤怒。”
他认为,辞书市场的仿冒之风比盗版行为更可恶。因为盗版书商至少还承认自己是剽窃,可仿冒书商在窃取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后还要拼命为自己寻找合理的外衣。更为严重的是,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俗话说:“认字认半边,不用问先生”,要是任由仿冒辞书发展下去,我们恐怕就要“认字认半边,不敢问先生”了。
他希望仿冒书商们能多一些良知:试想,如果你们自己的孩子捧着仿冒的辞书,一出口就错字连篇时,会作何感想?!
图书销售员:
高品质辞书应强化市场意识
山西省天镇县新华书店工作人员贺英说,“作为一名卖书人,我们也想把最好的辞书卖给读者。可有些辞书,要么没有推广到我们这儿,要么就是价格不菲,令读者望而却步。”
据贺英介绍,作为一家县级新华书店,他们虽然对盗版书会坚决拒绝,但对一些仿冒书,店里还是不得不让它们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它们往往形式灵活多样,价格也不太贵,读者需要它们,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比如《新编字典》和几种《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词典》、《全功能字典》在他们那里都销得比较好,而一些正规辞书却少人问津。
酒香也怕巷子深。贺英建议,如果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出版单位能紧跟市场,出版和发行一些灵活多样的小型工具书,或在图书价格上再做一些调整,那么正规、高品质的辞书肯定还是大有希望的。
普通读者:
仿冒书利润大处罚轻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包河苑的读者范家生认为,辞书市场之所以“李鬼”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同时,对仿冒辞书的制售者处罚太轻,大不了查封机器、罚点钱了事,风险远小于可能获得的利益。
他建议,若要杜绝类似事件,需规范出版市场,加大处罚力度,让出版仿冒书的风险远大于获利。如此,谁还敢以身试法?其次,可用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出版业的竞争,形成良性循环,避免市场的混乱无序。
人民日报·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