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府办发〔2016〕48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制订的《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发展改革委制订的《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19日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实现上海发展战略目标、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服务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上海物流业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和功能塑造,为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上海物流业保持平稳增长,年平均增长率7.96%。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3044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12.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174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653.7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上海航空货邮吞吐量完成370.9万吨,其中,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327.5万吨,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三。快递业保持高速增长,近3年业务量、业务收入连续保持年均50%、35%以上增速,年人均快递使用量53件,是全国平均量的5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完成航运物流服务收入1200亿元,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
表12011-2015年上海现代物流业规模统计表
指标 单位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平均增长率 物流业增加值 亿元 2242 2428 2614 2784 3044 7.96% 货物运输量 万吨 93318.10 94376.25 91515.07 90340.88 91238.19 2.6% 航空货邮吞吐量 万吨 356.22 337.96 334.98 361.39 370 0.11%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72800.00 73600.00 77547.57 75528.89 71739.64 4.03% 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准箱 3173.93 3252.94 3361.68 3528.53 3653.70 4.70%2.质量效率持续提升。到“十二五”期末,本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5%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举措提升国际物流效率,平均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约40%,企业物流成本减少10%以上。物流资源整合与组织效率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以互联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依托的物流企业,带动传统小微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公路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智慧物流技术应用不断推广,以电子口岸为代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明显,口岸通关无纸化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通关现场,报关单无纸化率达92%以上。物流标准化试点企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达96%,仓库内人工装卸效率提高50%,供应链协调作业效率提高23%。
3.制度功能突破创新。监管制度创新带动高端物流功能集聚,启运港退税和沿海捎带试点促进上海港水水中转业务发展,海关监管便利化举措推动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和航空快件国际中转取得突破。2015年,洋山深水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50%,国际中转比例提升为10%。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关检合作机制,促进了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明显降低了贸易物流成本。国际采购、分拨配送、保税展示交易等物流贸易一体化功能快速发展。期货保税交割支持大宗商品交易与物流服务,提升上海价格话语权。先入区后报关、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区内自行运输等物流监管创新举措极大便利了物流运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向区外拓展。“互联网+”物流平台、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和物流大数据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4.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海空枢纽建设继续推进,外高桥港区六期竣工,洋山深水港四期开工,芦潮港内河港区、外高桥内河港区工程加快实施。空港货运物流设施加快布局,形成了“一市两场”、5个货运区的空港货运体系。集疏运体系持续优化,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26公里,形成“两环九射”网络结构;铁路集疏运设施加快建设,沪通铁路(南通-安亭段)顺利开工。外高桥物流园区、深水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成为联通国际、服务全国的功能性枢纽型物流平台。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加快转型步伐,西南综合物流园区以电子商务物流等重大项目为载体逐步推进。
5.市场主体集聚壮大。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物流业多元化市场主体不断丰富。上海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一批跨国公司将上海作为全球和区域物流业务整合运作基地,国有物流企业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总部落户上海,形成了多元化企业共同发展局面。在新技术推动下,上海涌现出一批以“互联网+”物流为特征的创新型物流服务平台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5年底,上海的国家A级物流企业已达16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8家。上海已成为我国注册登记货代企业数量最多、业务最集中的地区;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其中,3家建立了全球转运中心;全国十大民营快递企业中,有8家总部落户上海。
6.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强物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我国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实施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等规划计划。我市积极贯彻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物流服务支撑功能,聚焦物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举措,不断促进物流业开放创新发展,成为上海物流业集聚辐射、创新突破的源泉。
(二)存在的不足
1.物流设施网络供给稍显薄弱。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落地难,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存在住宅社区、商务楼宇、商业中心等城市末端物流设施建设不配套和快件寄取、城市配送不便利等问题。港口物流集疏运结构不合理,公路集疏运比重过高,铁路与内河航运物流能力不足,多种运输方式转换衔接不畅,给城市交通和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2.物流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大飞机、精品钢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亟需提升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满足未来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益生产等协同制造要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相比仍有差距。国际中转集拼、大宗商品交易、全球采购分拨等航运、贸易物流配套服务能力仍需提升,支撑商贸业发展的城市配送集约化、绿色化水平不高。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线下物流快递配送能力待提升,“最后一公里”物流体系尚需完善。
3.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尚有短板。存在物流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互通共享整体水平不高,物流信息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物流运行成本。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仍需提高。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需加强,在农产品物流、冷链、城市配送、快递、多式联运,以及跨区域物流标准化等方面需加大创新突破。
4.物流发展体制机制环境存在不足。与国际标杆相比,上海的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物流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物流领域原有的部分政策等与产业发展实际不匹配,市场主导与政府作用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物流业发展中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仍存在,在信息互通、重大问题协商、重大项目推进、重大政策协同研究等方面需加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完善。物流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需进一步强化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物流市场秩序,保障物流消费者权益。
(三)“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物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将给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上海物流业必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物流创新创业制度和政策环境,推动物流管理、技术、模式创新,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
(2)“一带一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物流业扩大开放带来新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国际经贸合作新局面,有利于上海物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培育跨国供应链服务功能。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助推上海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贸易投资规则。上海物流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形成新机制、开辟新通道,促进国际物流便利化、高端化发展。
(3)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为物流业联动发展开拓新空间。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进程加快,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更加顺畅,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上海物流业应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监管协作等方面主动作为,提升对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4)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体制改革为物流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上海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流通体制改革,有利于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物流业是市场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上海物流业必须适应市场体系新要求和流通发展新环境,不断增强产业引领带动、服务支撑功能。
2.面临挑战
(1)新常态下物流业提质增效形势紧迫。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上海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等压力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与内涵正在改变。物流业传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成本约束日益凸显。上海物流业必须加快由粗放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化质量提升转变步伐,在稳中求进中实现提质增效。
(2)国际物流枢纽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在艰难复苏中深度调整,全球投资贸易体系与新经济秩序正在重构,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与规则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通过持续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吸引全球物流产业链资源集聚。上海物流业必须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抓住变革机遇,增强发展环境吸引力,全面提升全球影响力。
(3)产业发展和生活消费新趋势对物流服务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度加大,产业融合、平台整合、模式变革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而专业化、细分化、精准化是产业能级提升的必然要求。上海物流业需要把握与制造业和服务业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方向的同时,深度挖掘服务价值链。另一方面,网络购物、线上消费、电商O2O等生活消费新模式改变了城市生活行为习惯,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频次、快速响应的新特点。上海物流业要适应信息时代新型城市生活方式,打造亲民物流新增长点。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总要求,抓住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物流发展全过程“一条主线”,遵循物流业提质增效发展“一个导向”,把握对接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对接民生服务需求“二个对接”,着力实现以深化改革释放物流业发展活力,以创新驱动增强物流业内生动力,以全面开放提升物流业国际竞争力,以绿色低碳提高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四力发展”,持续优化物流产业链结构,不断提升上海物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1.新战略引领,国际化辐射发展。建设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物流业开放新体系,鼓励上海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成为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物流枢纽城市。
2.新常态因应,品质化升级发展。推进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降低物流业对增速和规模的依赖,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为其他产业发展和广大民众生活提供更高品质的物流服务。
3.新技术支撑,智慧化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鼓励物流技术、功能、模式、业态的创新,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营造物流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以创新驱动物流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
4.新环境约束,集约化绿色发展。推动物流资源有效整合配置,优化物流设施网络结构布局,强化物流仓储用地集约节约;鼓励绿色物流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物流力量,推动物流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1.目标愿景
到2020年,全面构建高效链接全球、服务辐射全国、线上线下联动的开放式、一体化物流业发展新格局,吸引一批全球运作的跨国公司物流总部、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和物流研发中心集聚,形成体现“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绿色低碳、高端增值”特征的物流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物流业对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有力支撑,对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生活充分保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具体为“五个显著”:
一是实现物流业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增强。物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主体更加聚集,基础设施、通关效率、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化等国际通行物流指标的竞争优势明显,在全球供应链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是实现物流业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辐射能力显著提升。与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与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与长三角地区、沿江地区的物流通道衔接更加通畅。
三是实现物流业对城市运行和民众生活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配送、快递末端网络布局更加健全,快递寄取便捷安全、消费者权益有效保障;农产品、食品、药品等冷链物流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流通损耗进一步降低;物流车辆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危险品物流更加安全规范,物流业发展与城市环境更加协调。
四是实现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进步。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培育一批“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标杆企业;物流领域政府监管信息化、透明度进一步提升。
五是实现物流产业结构、整体运行质量与效益显著改善。以口岸和公路物流为重点的物流资源得到整合提升;物流市场更加公开透明,供需信息有效对接,物流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水平得到改善;基本形成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体系;物流仓储土地使用的效率效益进一步提高。
2.主要指标
表2“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物流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预期目标 1 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12.2 保持12以上 2 物流业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15以下 下降2-3个百分点 3 国家A级物流企业数量 家 165 240以上 4 航空货邮吞吐量 万吨 370 400以上 5 港口货物吞吐量 亿吨 7.2 7.0-7.5 6 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准箱 3653 4200左右 7 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 % 45 50以上 8 快递业务收入 亿元 455 1000 9 推广使用智能快件箱 组 2500左右 10000 10 新能源物流车辆使用数量 辆 900左右 显著增加 11 物流带板运输比率 % 9左右 12以上 12 物流配送型冷库容量占冷库总容量比重 % 15左右 30以上 13 发展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物流平台型企业 - - 10家以上三、构筑协调互联空间格局
依托海空港枢纽、陆路交通门户,结合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布局,加强与全市交通组织和城市空间的协调衔接,打造由五大重点物流园区(外高桥、深水港、浦东空港、西北、西南)、四类专业物流基地(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公路货运)为核心架构的“5+4”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和重点区域物流配套服务,形成东西联动、辐射内外、层级合理、有机衔接的物流业协调互联空间新格局。
(一)五大重点物流园区
东部沿海三大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深水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对接国际,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为引领,强化临港、临空产业与现代物流联动效应,进一步优化国际物流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西部陆路两大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西南综合物流园区)联接长三角,突出物流发展与交通区位、产业优势、城市功能的协调融合,着力推动传统物流的转型升级。
1.外高桥物流园区
依托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发挥功能丰富、配套齐全、要素集聚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贸易、金融与物流的整合创新体系,打造成为功能前沿、总部集聚、贸易便利、联动紧密的物流贸易一体化开放运作平台,形成保税物流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的区港联动型物流园区。
着力搭建国际中转集拼服务、大宗商品交易交割服务、国际商品展示分销服务平台,创新航运、港口、物流园区一体化运作流程,促进国际中转和转口贸易发展。依托外高桥专业市场资源,做强医药产品物流贸易一体化功能,提供保税展示、咨询交易、代理服务、仓储分拨、流通加工等全程物流服务,着力打造面向国际、服务全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物流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以进出口机电产品、汽车、食品酒类、高档消费品等为代表的“前店后库”保税物流服务新模式;开展农产品、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交易交割、指数发布、仓单质押等增值服务。完善园区的物流集疏运体系,提升以海运直通、海铁联运为代表的多式联运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溢出效应和长江经济带合作有机结合,与沿江地区在物流业务合作、重大项目开发、物流园区营运管理等方面实现联动发展。
2.深水港物流园区
发挥洋山深水港航运优势、洋山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和临港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成为国际航运物流功能承载区、全球供应链亚洲枢纽,形成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优势融合的港口综合型物流园区。
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服务,着力集聚现代物流服务产业链资源。突出保税与非保税联动、物流与航运共生,重点发展以国内外知名航运巨头为主体的航运物流,以农产品、食品冷链和危化品为代表的专业物流,以国际分拨、国际采购、供应链管理等为代表的保税物流。积极拓展国际中转集拼、保税展示交易、期货保税交割、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租赁、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功能。完善南港、芦潮港等临港地区港口码头、仓储堆场、集装箱内河转运等物流设施,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使其成为服务临港产业、辐射内陆腹地的多式联运枢纽。
3.浦东空港物流园区
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园区,以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祝桥空港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为抓手,使其成为国际航空物流重要枢纽,形成临空产业与航空物流联动发展的空港口岸型物流园区。
发挥区港一体的物流运作优势,打造便捷高效的物流运作环境,重点针对工业零部件、电子产品、医疗器械、高端商品等高时效、高附加值产品物流服务需求,吸引集聚跨国公司亚太和全球分拨中心入区运作。推进保税货物与口岸货物同步运作,进一步拓展航运金融与融资租赁、国际贸易与保税展示、航空临空服务与全球维修检测、国际快件转运与国际中转集拼等功能的集聚与发展。大力推进空港物流与大飞机制造、航空配套特色产业及空港服务业的联动融合,把祝桥镇打造成国家级的临空经济示范区。结合沪通铁路规划建设,探索空铁联运物流模式,完善园区多式联运功能。
4.西北综合物流园区
利用北虹桥区位优势,普陀桃浦、嘉定江桥产业资源优势,面向城市生产运行和生活服务,将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建成与国际大都市功能协调发展的物流园区。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桃浦片区着力打造成为科技商贸的重要载体,强化面向本市的快消品、医药等连锁配送功能;发挥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推动与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展示交易、采购分拨等功能;依托陆上货运交易中心搭建物流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有序规范;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物流科技研发、物流信息资讯、物流教育培训等服务。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江桥基地着力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信息等融合,打造采购分销、物流配送、贸易集散等中心功能,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完善区域性大型公共配送节点和集货转运中心等设施,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等。
5.西南综合物流园区
利用松江的西南门户枢纽区位优势和加工制造业基础,以重大功能性项目为载体,形成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园区。
加强市区联动,建立以区为主的园区规划建设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物流资源集聚发展。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完善区域性电子商务分拨配送中心设施,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松江出口加工制造业转型,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拓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维修检测、再制造等功能。以园区建设推动“闵行-青浦-松江”一带物流资源整合,提升本市西南地区物流集约化水平。
(二)四类专业物流基地
聚焦农产品流通、快递、先进制造业、公路货运四个专业物流领域,布局专业物流基地,打造成为促发展保民生的有效载体。
1.农产品物流基地
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外高桥粮食物流园区,完善设施、延伸功能,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农产品供应链枢纽节点,全市农产品保供稳价主渠道。
坚持先进性和适用性统一,加快完善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物流、交易、检验检测等设施,整合周边农产品物流资源,将西郊国际建设成为全市“多功能、全覆盖、现代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农副产品物流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保障近期供应、谋划长远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市场发展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推动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布局向外转移,实现市场能级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鼓励浦东新区结合农产品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探索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实现农产品物流配送集约化。继续发挥好江桥、江杨市场的农产品物流供应保障作用。外高桥粮食物流园区进一步强化接卸、储存、加工、中转、配送一体化物流能力,保障本市粮油市场稳定和安全;加快推进园区与赵家沟内河航道、沪通铁路衔接,成为国内粮源“北粮南运”、进口粮源“东进西出”的物流枢纽。
2.快递物流基地
依托青浦“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浦东空港和祝桥临空经济区建设,完善市内快递投送网络,打造“一体两翼”新优势,推动上海快递产业高端化、便捷化发展,建成国际化快递门户和长三角快递枢纽。
深耕中心城区(一体)快递服务体系,聚焦寄递便利化和服务精细化,打造多元化快递末端派送网络,解决快递进校区、进社区、进商区等难题。做强浦东临空(东翼)物流快递功能,完善浦东机场国际快件转运设施,支持快递企业入驻开展国际快递物流服务;聚焦祝桥临空经济区,继续“引大”“引强”,建设国际快递物流园区,打造成为中国快递业国际化的战略高地。提升青浦(西翼)快递物流能级,聚焦上海青浦民营快递总部集聚区,建设青浦“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快递总部经济,鼓励优势快递企业加强联合、整合资源,加快形成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型快递企业集团。
3.制造业物流基地
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精品钢等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物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供应链,向上下游采购、销售、包装、流通加工、售后服务延伸,以全程物流服务支持上海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依托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物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以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大型工程机械等物流供应链服务为重点,形成服务支撑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依托国际汽车城产业基地,加强公铁联运能力建设,打通汽车产业链采购、生产、营销、售后等各环节,打造国际汽车城物流供应链服务基地。适应钢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需要,加快推进吴淞国际物流园转型和罗泾港功能调整,发挥钢铁产业链资源要素优势,发展集物流资源调度、物流信息发布、市场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钢铁物流贸易基地。
4.公路货运枢纽
在本市联接长三角的交通门户,规划建设西北和西南两大公路货运枢纽,集甩挂运输、车辆换装、零担配载、信息服务、商务配套于一体,成为城际干线运输与市内配送的转换中心,全市公路零担物流资源交易配置平台。
加强市、区联动,坚持打造功能、集约土地、提高效益,研究明确功能、土地、投资、建设、运营方案,加快推进西北综合货运枢纽规划建设;加快西南综合货运枢纽前期论证,明确规划选址方案,推进规划建设进度。发挥公路物流“门到门”服务优势,注重与各区县产业布局对接,规划完善区域性的货运场站,承担集货配货等中转功能。注重与铁路货运方式结合,加强货运枢纽公铁联运能力建设,鼓励公路货运专线企业利用铁路进行货物运输。
在着力打造“5+4”空间布局的同时,一方面加强“虹桥商务区-虹桥机场”物流设施和功能布局的统筹规划,强化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物流运营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引导,在S20、G15沿线等交通便利节点加强大型分拨配送中心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由重点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公共和专业配送中心-城市末端节点构成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形成级配合理、衔接有序、运行高效的国际大都市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四、打造“六位一体”物流服务体系
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畅通高效、绿色安全、内外开放、便民惠民、标准规范“六位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上海物流升级版。
(一)创新引领的物流
聚焦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主动融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动物流技术、模式、功能、业态创新,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增强物流发展新活力。
1.大力培育发展物流平台经济
发挥上海人才、信息、资金和综合服务优势,着力完善政府服务和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土地占用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特征的“互联网+”物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上海物流业向高增值、高效率、低消耗转变。“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能够辐射服务全国,实现物流资源供需匹配、促进物流市场规范透明、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多元化平台型物流企业;发展一批对接国际,为汽车、钢铁、有色、化工、大宗农产品等提供物流、贸易、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积极发展能够提供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以及面向中小微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管理和个性化增值服务的集成化服务平台。
2.推动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
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联动,提升供应链服务能级与水平,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在物流领域培育一批成长型融合创新企业。推动物流业制造业联动发展,重点围绕上海先进制造业布局,以全程供应链物流服务支持上海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物流金融创新,鼓励物流企业发挥货物监管优势,与货主和银行合作,开展代收代付、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推动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向上游采购、下游销售延伸产业链;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监管场所发展保税展示交易,以便捷物流支撑贸易发展、消费升级。推动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搭建线下分拨配送物流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建立适合跨境电商新模式的物流监管制度,完善跨境电商物流支撑网络。
3.实施智慧物流工程
促进政府部门物流信息数据开放共享,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引导支持物流企业实现物流活动数据的信息化和数据化采集,鼓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物流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全市物流业运行监测信息平台。推动建设智慧港航,实现码头作业、货物运输、口岸监管、航运服务等信息化和自动化。支持开展搬运码垛机器人、自动引导搬运车、手持终端、基于射频识别和北斗导航的可视化技术等智能物流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感应技术在集装箱、危险品、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冷链物流等领域仓储运输环节应用。在汽车、大宗商品、食品冷链、医药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物流企业,开展物联网智慧仓储建设试点示范。选择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强的领域,开展智慧配送示范工程。
(二)畅通高效的物流
发展公路、铁路、内河、海运、空港相衔接的多式联运,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打通主要物流枢纽间连接通道,实现物流服务畅通高效。
1.构建畅通的物流通道
完善集装箱公路集疏运通道网络,优化公路集疏运组织管理,将市内交通和过境车辆分流,改善外高桥-宝山地区公路集疏运交通条件。结合沪通铁路建设,推进铁路与外高桥港区的无缝衔接,提升铁路疏港能力;加快既有铁路货运场站布局调整,着重完善东部滨江沿海集装箱场站布局,调整优化西部铁路货运场站。畅通与长三角联接的内河物流通道,加强内河港区和外港内支线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内外港区物流运作一体化。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完善与沿线国家的国际水运和空运航线网络,鼓励利用贯通欧亚的铁路大通道,开展跨国铁路联运服务,提供生活消费品、工业品、工程项目国际物流服务。加强快递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完善交通运输领域快件转运处理设施和绿色通道,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飞机”工程。
2.实施有效衔接的多式联运
以外高桥和芦潮港为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提高海铁联运比例;推动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洋山港物流信息对接,发挥芦潮港铁路集疏运功能;加强铁路零担快运物流服务能力,促进铁路货运从大宗资源性物资集散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变;深化长三角铁路快运货物班列模式,加快公铁联运信息互联,打造公铁联运物流平台。研发推广江海直达船型,发展江海联运、江海直达运输;鼓励开辟经上海港中转的国际、沿江、沿海和小内河运输,提高江海直达运输比例和水水中转效率。完善长三角地区公路物流与上海浦东、虹桥两机场的货运衔接,挖掘虹桥高铁与机场的空-铁联运快递转运价值。提高两港、两场物流联动发展水平,利用好外高桥港的货源组织集散优势和洋山港的航线资源优势,促进外高桥和洋山港联动发展;加强虹桥、浦东两机场间物流转运快速衔接服务。
3.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推动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示范工程,与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航运综合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大通关平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提升物流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建设港口集装箱卡车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物流信息公开透明可预期,减少集卡空载和等待,改善港口周边交通,提高港口物流效率。支持物流领域行业协会搭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业政策、规范标准、行业动态、市场信息等服务。
(三)绿色安全的物流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融入物流业发展全过程,抓好物流安全保障,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打造“绿色安全”的物流服务。
1.强化危险品物流安全
调整规范危险品仓储堆场布局,加强对既有危险品物流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对具有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改造、搬迁或关停,优化危险品物流作业空间。加强危险品物流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严格执行危险品存储运输作业安全规范标准。加强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通过统一的联网监控信息平台,实现危险品运输车辆信息化监控全覆盖。推动安全监管、质量技监、消防、公安、交通等监管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构建涵盖危险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全过程的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危险品物流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安全监控。
2.加强寄递安全管理
完善寄递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建立本市邮政业安全中心,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设计,系统加强寄递安全管理。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研究制定可行有效的具体落实措施,切实把好寄递物流渠道安全关口。严格执行涉及快递业的国家、行业、地方强制性标准,健全快递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快递从业人员寄递安全培训。强化物流快递企业主体安全责任,鼓励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快递行业监督管理,推动邮政、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联动,提升协同执法水平。
3.开展绿色城市配送
采取车辆通行管控、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促进物流企业淘汰高污染货运车辆,使用低排放、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环保物流车辆。完善LNG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布局,对新能源物流车辆实施市区免证通行。探索物流车辆环保治理由末端运输企业向上游货主企业源头延伸,鼓励引导货主企业选择绿色环保物流供应商,建立绿色配送联盟;积极推进城市共同配送和统一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减少配送车辆出行;积极推进甩挂运输项目试点;鼓励仓储配送设施的节能环保设计,加快现有设施节能环保改造。探索把绿色物流纳入全市节能减排体系,将绿色物流纳入区县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和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情况考核范畴。
4.积极发展逆向物流
倡导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生态物流理念,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逆向回收物流发展,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鼓励包装器具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支持建设废弃物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的收集、分拣、检测、拆解、加工、包装、维修等管理水平。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中的作用,完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O2O“在线收废”模式。创新完善交易机制,做大做强上海边角料交易中心,打造全国生产性边角料资源交易配置平台。提升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循环利用水平,支持建设自动化、标准化、环保型报废车拆解流水线,提高报废车零部件再利用率和再制造率。依托行业协会,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搭建逆向物流科学研究平台。
(四)内外开放的物流
抓住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重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全面提升物流业对内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
1.提升参与全球物流资源配置能力
支持国内外企业以上海为基地开展全球物流整合运作,吸引国际领先的航运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跨国公司采购分拨区域总部落户,培育一批具有亚太供应链运营功能的高能级物流总部;吸引培育一批具有管理决策、资金结算、信息处理、订单管理等功能的国内民营物流企业总部。发挥仓储物流的动产监管功能,支持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建设,实现在线交易、支付结算、仓储物流、金融服务一体化,有效防范交易风险。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积极培育发展物流领域的教育培训、会展论坛、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优化国际物流监管模式,积极拓展海运集装箱中转集拼、空运货物中转集拼功能,形成规模效应;创新与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境内外维修、期货保税交割、融资租赁、平行汽车进口等密切相关的物流服务。推进建立上海邮轮物资配送中心,加快实现便捷高效的邮轮物资供应,打造东北亚邮轮物资配送基地,提升上海邮轮经济国际竞争力。
2.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
鼓励本市港口、机场、物流园区与沿江和长三角地区开展物流合作,支持上海物流企业“走出去”,以资本、管理、技术输出等方式,构建跨区域物流网络。完善境外物流投资服务,鼓励本市物流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交流合作,跟随产业投资、重大工程项目走出去,提供配套国际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网络。深化完善长三角地区物流合作机制,放大长三角地区“物流日”活动示范效应;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跨区域合作,搭建物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快长三角地区物流市场一体化,推动物流跨区域协同监管,开展物流标准共推、物流信息共享、物流诚信共建。
(五)便民惠民的物流
着眼于保障民生需求,改善民生体验,构筑便捷可靠的民生物流服务体系。
1.完善“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务
完善城市末端物流设施网络,打造智能化、标准化、公共化、平台化、集约化、便捷化的“六化”快递收派服务体系。推进快递营业场所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本市智能快件箱行业标准,鼓励在居民小区、地铁站周边、商务中心等进行智能快件箱的布局,推动纳入便民服务、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研究将末端快件投递设施纳入新建住宅社区和商务楼宇配建标准。创新末端配送投递模式,鼓励快递企业与便利店、社区和商务楼宇物业合作,开展联收联投、网订店取等业务。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鼓励物流企业、社区物业、社区商业网点等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医药等需求,提供专业、便利的老年人物流服务和帮助。提高大型商圈和商业连锁企业的集中配送比例,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相匹配的末端配送模式。优化末端车辆通行管理,研究对城市配送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对运送农产品、生鲜食品、药品等车辆,保障其便利通行;研究制定满足末端多批次、小批量投递需求车型的技术规范、标准,推动末端投递车辆向标准化、厢式化发展。
2.提升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品质
加强适应本市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空口岸冷链设施,服务生鲜农产品和温控食品进出口贸易;加强中心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的冷链设施配置,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建设集分拣、储存、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中心。提升冷链运输配送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配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淘汰简陋冷藏运输方式;推广具有常温、冷藏、冷冻等多温带功能的冷链运输车辆,以及移动式冷柜、便携式冷藏箱等末端冷链设备。着力强化肉类、水产品、果蔬等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生鲜宅配、中央厨房等新型业态,满足城市多元化消费需求。
3.加强医药物流服务能力
发展专业化医药物流企业,支持建设大型自动化医药配送中心,提升医药产品仓储管理水平和集约化配送效率,保障各级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网点的医药供应。鼓励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合作,探索开展医药物流服务外包,提升医药物流专业化管理水平。建立从厂家到患者全程可控的医药冷链物流及可追溯体系,支持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加强冷链能力建设,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服务,针对具有温控要求的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生命科学样本等提供全程冷链物流服务,对冷链数据实时监测,确保医药用品流通安全。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构建服务医药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医药物流配送体系。
(六)标准规范的物流
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物流标准化建设,实施物流标准化试点。建设物流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物流业市场环境。
1.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支持仓储设施、搬运工具、配送工具、装卸货站点等公共基础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实施农产品、食品、药品、危化品和生鲜电商等领域的包装、设备设施标准化改造升级。推动多式联运设施与装备技术标准化,鼓励开展物流一贯化运输,推广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周转联运设备标准化与循环共用。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培育发展物流团体标准,放开搞活物流企业标准,形成政府、团体、企业标准协调配套的物流标准体系;积极承担国家物流标准的制定,加快物流信息、快递、冷链等本市重点物流领域的地方标准制修订。继续深化开展物流企业服务标准化试点。
2.促进物流市场规范发展
加快建设物流信用体系,对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记录、采集、查询制度,推动物流信用资源整合共享;鼓励开展第三方信用评估;探索建立基于信用等级的物流企业分类监管制度,积极推行“守信便利、失信惩戒”机制;率先在快递、冷链、危险品物流等专业领域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加强物流市场违法治理,探索对违法企业和人员实施行业禁入;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探索建立物流企业黑名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组织的作用,通过保险费率、贷款利率、信用评价等手段,规范物流市场行为。
五、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一)改革体制机制
完善全市现代物流综合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形成信息沟通、政策研究与评估、重大问题协商等的长效机制。加快物流领域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实行“证照分离”“三证合一”“一照多址”,便利物流企业登记注册。针对物流业网络化运作的实际特点,为物流企业跨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利服务,促进物流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清理精简本市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调整或取消不符合现代物流发展实际、阻碍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事项。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组织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物流市场,推动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完善上海物流领域各社会组织的联盟合作机制;深化物流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承担事务性管理服务。
(二)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继续通过政府性投资对物流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研究统筹利用本市涉及物流领域存量专项资金,提高资金的集中使用效率。搭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为物流企业提供便利适用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债、上市、挂牌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互联网+”物流商业模式创新,引入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市场化资本,改善企业快速成长期融资环境。创新物流业投融资模式,探索通过现代物流产业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支持重大物流设施建设和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和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营造更加包容、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打造国际化高端物流人才集聚高地;发挥上海物流领域教育科研优势,吸引集聚国内外物流智力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智库;鼓励学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和鼓励学校针对上海物流需求,在物流配送、智慧物流、航运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开设专业课程;加强物流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三)完善支持政策
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等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物流业增值税政策。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将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作为工业用地转型的重要途径。研究解决物流基础设施“落地难”问题,对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和公益性质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探索市区协同的规划建设保障机制,在土地、税收、资金、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研究物流车辆市区通行分类管理措施,加大对新能源物流车、冷链配送车辆、标准化配送车辆的便利通行支持力度。适应物流平台经济的发展需要,组织开展“无车承运人”试点,提高道路货运资源整合配置效率。探索调整完善认定标准,支持物流领域企业申请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四)加强产业监管和运行监测
优化物流业发展法制环境,健全完善物流领域制度规范,营造公平有序、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加快物流政务信息的部门间互通互联,促进物流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完善物流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物流运行监测、预警预测、追踪追溯和公共服务能力。在对接国家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反映上海物流业发展实际特点的物流运行监测和统计核算制度,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的现代物流统计和运行监测体系。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