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阿根廷债务危机?
律。该计划的要点包括:(1)使汇率固定在1万奥斯特拉尔=1美元的水平上。(2)货币基础完全以中央银行的储备作保证。(3)中央银行不得弥补政府财政赤字。(4)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活动所需的比索可自由兑换。(5)允许美元成为合法支付工具。(6)禁止任何契约采用指数化。1992年1月,奥斯特拉尔被比索取代(1比索=1万奥斯特拉尔),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比1,外汇的买卖依然不受限制。
可见,"兑换计划"的核心就是货币局汇率制度。事实表明,这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十分成功的。1994年,消费品价格仅增长了3. 9%,为40年来的最低点,90年代末有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无怪乎卡瓦略表示,货币局汇率制度在阿根廷至少可以存在60年,梅内姆也认为,"兑换计划"使阿根廷"这一节车厢搭上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确实,"兑换计划"如此成功,以致于国际社会将卡瓦略视为阿根廷的"经济能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后,叶利钦甚至请他赴莫斯科出谋划策。
一方面,久治不愈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梅内姆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使阿根廷国民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阿根廷(1991-2000年期间共吸引了8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银行也很愿意向阿根廷提供信贷。此外,1比索=1美元这一汇率使阿根廷人觉得到迈阿密或巴黎等欧美国家去旅游很便宜。他们无不自豪地认为,"我们是南方国家中的富人"。
大量外资的流入、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经济改革释放的能量,使阿根廷经济在进入90年代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91年和1992年的增长率分别高达10. 6%和9. 6%(见下表)。在1991-1998年的8年时间内,只有1995年为负增长,因此这一阶段的平均增长率仍然达5. 8%,高于拉美的平均水平(3. 5%)。 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一度使阿根廷成了国际社会褒扬的对象,"阿根廷奇迹"之类的美称经常出现在西方媒体上。
表:90年代阿根廷经济的增长率
1981-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0.7 10.6 9.6 5.7 5.8 -2.8 5.5 8.1 3.9 -3.4 0.6 -3.8
资料来源:ECLAC: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00, 2001.
但是,从1999年起,阿根廷经济却陷入了困境,财政收入每年减少20%,失业率高达18%,尽管通货膨胀率保持在1-2%的低水平。
90年代末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美国奉行强势美元政策,而阿根廷的货币局汇率制度却又十分僵硬,因此,比索的币值被大大高估,从而打击了阿根廷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削弱了阿根廷经济的活力。第三,1999年初爆发的巴西金融动荡使阿根廷经济受到了很大的不良影响。阿根廷与巴西是邻国,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巴西货币雷亚尔贬值后,阿根廷对巴西的出口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第四,国际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价格的疲软使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收入得不到大幅度的增长。
一般情况下,在国民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在阿根廷,货币局汇率制度仿佛"砍掉了阿根廷的货币政策这一条胳膊", 政府无法有效地运用降低利率或放松银根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样,货币局汇率制度犹如一件"紧身衣",使阿根廷不能对东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产生的"冲击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还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国家能继续吸引大量外资,那么巨额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负担还不至于诱发危机。然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动荡,使阿根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不利的变化,吸引外资的成本越来越高。
针对阿根廷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比索币值高估等问题,阿根廷国内就出现了多种看法。第一种争论是围绕美元化展开的。梅内姆总统要求中央银行提交一份实施美元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阿根廷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和外国银行也喜欢实施美元化,因为他们认为,美元化不仅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而且还可以通过废除比索而彻底排除了贬值的可能性。但反对美元化的人认为,美元化不会解决币值高估的问题,因此不会立即带来经济的复苏。此其一。其二,美元化将彻底剥夺中央银行手中为数不多的一点权力,从而无法对经济衰退作出必要的积极反应。第三,中央银行可能缺乏足够的外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